河海大学数智力学微专业招生简章
发布人:实践科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23

数智力学微专业招生简章

一、专业简介

数智力学”微专业依托河海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程力学开设,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强大的师资力量。工程力学专业于1960年,由著名力学家、教育家徐芝纶院士创建,是河海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和国内最早成立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办学依托的工程力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微专业具备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名师、国家级课程和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三优一高”教学资源。面向新时代教育需求,深化“力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创业”三个方位,确立“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推行“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厚实的基础条件、打造先进的实验实践平台,助力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源、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力学与数智技术的独特优势,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力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智技术,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具备力学建模、数据分析、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力学+智能”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

三、学制与证书

修读年限为2学年。

完成各门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即可获得对应学分。学分修满后方可获得微专业证书,证书由教务处统一发放。

四、结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掌握力学和数智技术理论与应用,熟知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源、智能建造、航空航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智能制造及智能模拟的发展动态,能够熟练运用力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具有放眼全球的视野,熟知力学和数据驱动技术发展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具备前瞻思维和信息捕获、分析能力。能够既懂力学原理又掌握数据科学与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政策,具备担任数智力学教学、科研、管理、经营等职位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富有家国情怀,满足社会对“力学+智能”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五、结业条件

基本学制为2学年,学生需在毕业前修满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所有课程最终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各部分所得学分均不少于相应规定学分数,累计获得14学分方可结业,符合以上条件者颁发河海大学微专业结业证书。

六、教学计划

微专业教学时间为4个学期,定于本学期开课,上课时间暂定为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末全天(最终时间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情况而定)。

课程号

开课学期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3301029

第一学期

数智力学概论

32

2

3301030

第二学期

数据挖掘

32

2

3301031

第二学期

计算流体力学与智能化方法

32

2

3301032

第三学期

激光感知结构健康智能诊断

32

2

3301033

第三学期

软物质力学与智能软体机器人

32

2

3301034

第四学期

智能实验力学系统及应用

32

2

3301035

第四学期

工程力学智能仿真

40

2

注:本表中的开设学期以报名学期为起始开始计算

七门课程共包括三个大模块(见图1):

模块一:理论模块

主要以《数智力学概论》和《数据挖掘》课程为核心,围绕现代力学、数字智能、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融入国内外先进的数智技术及数据挖掘研究成果,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仿真建模、智能化等内容的分析及讲解,探讨AI及机器学习在力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方法,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内容,为从事数智力学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模块二:智算模块

主要以《计算流体力学与智能化方法》和《工程力学智能仿真》课程为核心,紧扣AI与工程计算力学的发展前沿,形成以力学建模、数值仿真与智能算法协同为特色的交叉教学体系。课程涵盖湍流模拟、深度学习、自适应网格、智能仿真模拟等关键内容,围绕复杂流体问题与工程结构的高效建模与智能求解展开系统训练。该模块注重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的贯通,强化学生跨学科计算思维、多软件协同操作与工程仿真能力。

模块三:应用模块

围绕《智能实验力学系统及应用》《激光感知结构健康智能诊断》和《软物质力学与智能软体机器人》三门课程,聚焦前沿力学应用场景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智能实验设计、激光感知与数据处理、结构健康监测、软体机器人驱动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创新能力。该模块通过工程实例驱动与系统化案例分析,突出科技前沿性、工程实践性和产业应用导向,助力学生拓展工程视野、锤炼实践技能、提升复杂力学问题的系统解决能力。

1课程模块架构

七、报名方式

申请学生进入教务系统后,依次点击 “培养方案—辅修管理—辅修报名”功能模块进行报名。

八、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025—83786410

咨询教师:安老师

咨询QQ群:635153963(河海大学数智力学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