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院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发布人: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10

河海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环境院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支部建设为根本、以党中央决策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打造人才高地、提升科研水平、培养一流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需求。

强化党建引领,增强组织活力。2018年以来,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稳扎稳打,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长足发展。院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项学习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开展巡察工作,认真撰写自查报告、详细制定整改台账,逐条完成整改措施。按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几年,学院党委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引,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性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三会一课”、党建培训和品牌建设的工作质量,并积极参与学校“对标争先”“提质增效”“党建品牌”三大建设计划。近四年来,学院共获“挑战杯”江苏省红色专项赛特等奖1项、“挑战杯”江苏省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微课二等奖项1项、校级微党课优秀1项。成功申报江苏省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党建课题结题1项,校级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2个、标杆院系1个、“强基创优”建设计划4项。1名党员教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名党员教师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需求。环境院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依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高水平团队的综合优势,强化与农田污染防控、环境材料交叉融合,创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成果,为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产学研方面,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河湖水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污染防控、黑臭河道整治、城乡饮用水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咨询规模过亿;与多家单位协作开发多项污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应用于全国64家单位,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一等奖;与六合区人民政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党员教师还纷纷发挥智库作用,担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各种《导则》和全国河湖长制培训并主编系列教材,培训技术骨干超5000人。其中关于河湖治理瓶颈问题的对策建议还被新华社“半月谈”重点报道,为三峡集团承担起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了骨干主力作用,备受社会赞誉。

铸师德扬师风、培养一流师资。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筑牢师资队伍根本基石。严格贯彻《河海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强调师德失范零行为;在教师资格认定、人才计划选拔、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中突出师德考评的首位度;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特色型教育活动,推动形成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志愿服务、组建疫情防控党员干部突击队,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效应;组建师生党员支部、师生党支部共建群,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探索科研育人新路径,通过“筑牢课程思政”“创新实践途径”“根植支部阵地”三项行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以党员为表率,引导和激励教师崇尚师德,弘扬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中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学院近五年新增的国家教学名师、江苏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河海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均为党员教师,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传承先进文化、践行绿水青山。环境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围绕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等宣传教育开展各项工作。与江苏靖江“东线第一帆”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师生赴井冈山、延安、古田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赴上海浦东、安徽小岗村等改革开放先锋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策划“红色故事我来讲”、 “一月一书”红色理论读书月、“百年党史光刻机”手绘作品展等主题活动,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素基因。学院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深入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持续开展江苏省“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行”,赴长江、黄河流域进行环保河长制宣传等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生态文明观。学院还主办生态文明乐水行、“E家之谈”环保科普讲座、“韩博士社区环保科技讲堂”“垃圾分类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10余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10个,被凤凰网、未来网等多家媒体报道50余次,社会影响反应较好,用实际行动融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去。